萬神殿,西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由阿格里巴Marcus Vipsanius Agrippa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所建。但是西元80年被焚毀,西元12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下令重建。重建的柱廊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讓人誤以為柱廊是最初由阿格里巴建造所遺留下來的,但是1892年發現柱廊的磚頭印記都是出在公元125年左右,進而證實這座建築其實是哈德良時期重建的。
在17世紀中葉,教皇Pope Urban VIII烏爾班八世(原名Maffeo Barberini)為了重建聖彼得大教堂,將萬神殿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羅馬人很不滿,因此出現了拉丁諺語「"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 野蠻人沒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barbari是拉丁語中「野蠻人」的意思,而巴貝里尼(Barberini)則是這位烏爾班八世原本名字的姓氏。
萬神殿的主體呈圓形,頂部是一個穹頂。穹頂的最高點是43.3米,和穹頂的直徑相同。穹頂頂部的圓形大洞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光線隨著太陽移動而改變照射而下光線的角度。穹頂內部有五層凹格,凹格每層數量一樣,但是面積由下至上逐層縮小,帶出一種向上的感覺,襯托出穹頂的巨大。
埋葬在萬神殿的人有意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Vittorio Emanuele II,還有義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
古羅馬人使用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所製造出來的混凝土建造萬神殿。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以減輕重量。如果是在今天,用混凝土澆灌出這麼巨大的一座建築,混凝土無法承受建築本身的重量,一定會坍塌,古羅馬人不但做到了,而且萬神殿還矗立了數千年,簡直就是一個奇績。
親眼看見一個奇績,伸手觸摸數千年的歷史,在恍惚間願意成為石縫中的一支小草,看著這樣的建築在歲月中昂然挺立。
萬神殿前面的廣場大約是羅馬市中心最多觀光客的地方,不管日夜,滿滿的都是人。
廣場上的小水池,有鴿子悠然的飲水洗浴。
晚上的萬神殿,是沉睡的獸,偃伏在夜中,偶爾眨眨雙眼,發出黃亮的光。
(文中歷史資訊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