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Winchester是一個英國小鎮,也沒有什麼遊客,地點不算方便,所以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當天晚上都招待住一晚旅館,招待的旅館也是婚宴舉行的地方。
這個旅館Lainston House Hotel根本就是 唐 頓 莊 園 的同系列呀!!!
這麼說好了,英國這麼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古代各地都有貴族,到處都是貴族的領地,想當然爾也是有很多以前貴族居住的城堡和莊園。而這個Lainston House一看就是曾經是某個伯爵之類的貴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上旅館的官方網站一查:
Charles II commissioned renowned English architect Sir Christopher Wren to build a new palace in Winchester, who started work on the site in 1683. Building on the grounds of an earlier medieval dwelling, it became known as the home of Charles and his mistress Louise de Keroualle before he died in 1685. In 1711, courtier and diplomat, Sir Phillip Meadows bought the estate. His sister-in-lawós husband was Sir John Evelyn, the grandson of the famous diarist and author of ūSilva, A Discourse on Forest Treesó. Sir John wrote a charming description of the estate in ūhisó diary, which then went onto influence the planning of the Lime Avenue (c.1716).
乖乖不得了,這裡居然曾經是英王查理二世和他的情婦Louise de Keroualle的住所。(然後我就開始擔心有鬼......)
這個莊園裡有一個花園,裡面種了許多香草和無敵巨大的花。
休息室有一個酒吧,四個角落有書櫃。
書都是呈現這種狀態的古董書。
旅館裡面的房間很多都是不同用途場所改建的。
像我們住的房間就曾經是廚房,牆上還掛口古董鍋呢。
張家表妹和她父母一起住,房間比較大,應該原本就是房間或是起居室之類的。超豪華呀。
而且每個房間都沒有房號,而是用不同的英文字來命名。
英國以前的貴族太多,慢慢隨著時間,許多貴族世家都落末了,後代子孫無法維持莊園的巨大開銷,只好轉賣或是改建成旅館來增加收入。我住過所有級數好一點的旅館都是被招待,實在是太幸運了。
西方人的婚禮基本上都是在教堂舉行儀式,就等於是一個彌撒,除了婚禮的進行外還要讀經和唱聖歌,這個婚禮一半以上都是亞洲人,然後亞洲賓客裡面三分之二都是不上教堂的。(包括這兩隻曾經上過天主教學校但是堅持信有上帝不信教堂的傢伙)
所以當前半部的賓客在贊頌上帝的時候,後半部就在狂拍照。
教堂的婚禮結束後,賓客們回到旅館參加喜宴。我想當天的旅館是被這個婚禮包了吧,沒有任何其他的旅客。怎麼走碰到的都是婚禮的客人。
為了參觀英國的婚禮我多興奮呀,上網買了大概十件不同的禮服,不適合不喜歡的就退回去,一直找最後買了這件紅色的。會那麼麻煩因為我記得教堂內不能露手臂(是說我也不肯露我的粗手臂),裙子好像也不能太短,鞋子好像也最好不要露腳趾。畢竟上過天主教學校,每次講到教堂就覺得規矩很多。我還認定了「歐洲人上教堂要戴帽子」,在張老爺翻白眼下硬是買了三頂帽子(根本是自己愛買),結果婚禮當天沒一個華人有戴帽子出現(這不廢話嘛),我只好默默的將帽子留在房間裡。
婚宴的桌上貼心的放了新人從臉書上印下來的照片。
還好我對英國人的料理沒有太大的期待。
肉凍,很漂亮但是有點乾。
盧魚,有腥味。我對魚腥味抵抗力比較高,超怕張老爺重演丟筷子事件。還好他喝酒喝到忽略魚腥這件事。
點心是整整鋪滿一間起居室。但是,就是,英國料理嘛,不要期待太高。漂亮倒是都很漂亮。因為新娘媽媽是印尼華僑,所以有特殊的娘惹糕,而新郎家是威爾斯人,所以也有特別的威爾斯餅乾。
現在結婚都要提供照相亭給賓客們玩樂。
雖然千里迢迢,但是能體驗英式婚禮,還住了一晚莊園,這經歷簡直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