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節的時候回了一趟台北。

從我生病開始就一直很想家,但是又努力的克制自己不去想家。在脆弱的時候,想家是個很危險的念頭,一想就是潰堤的危機。多少次我站在醫院的門口躊躇不前,自己和自己商量,不如我叫部車現在就去機場然後買張機票飛回台北。

終於等到我恢復了,又聽到了媽媽身體有狀況的消息。即使假期只有一週,我也擠上了飛機,要回家看看。

媽媽身體不如從前,沒有體力和興致做飯,冰箱裡面滿滿她之前買回來的食材,用紅色塑膠袋包了一層一層,只有她知道是什麼。我拆開一些,丟棄了不新鮮的,解凍了一些我能做的,簡單的做了一頓晚餐給父母吃。

我的媽媽對吃是很講究的,我長那麼大,從來沒有一次媽媽會端出將就的一餐。即使是媽媽工作最忙碌的時候,她也會趁著工作空檔,頂著古裝頭跑回家做便當給我們。有時候明知道媽媽通宵工作,但是早上上學前看見桌上裝好的便當,ㄧ摸,還是溫熱的。

30、40多年前的社會,對所謂的「吃的健康」不是一個普遍的認知,那年代我的媽媽就致力於少糖少鹽多蔬果的飲食習慣。每天的晚餐,一定要有一道肉菜,因為「沒肉你爸爸吃不飽」,一定要有一道綠色菜葉的蔬菜,什麼蘿蔔、青椒、番茄這些都不能算,沒有綠菜葉在媽媽眼中不能算蔬菜。其他的配菜兩三道,基本上不會少於三道菜上桌。調味是最簡單的鹽、醬油、酒、醋、糖這些,我家廚房沒有味精雞精,想要鮮味,最簡單用洋蔥紅蘿蔔來提味。

甚至,我小時候家裡沒有泡麵存貨,偶爾姐姐想吃來一客,要自己去買一杯回家泡,吃完就沒了。多年後我回台北看見櫥櫃裡的方便麵,著實大吃一驚,對我而言方便麵不是正餐的選項,這個習慣至今難改。

在對吃如此講究的母親手下長大,卻是一直到自己上大學獨立居住後才開始懂得下廚,常常想吃什麼不會做,打電話給媽媽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問清楚,媽媽做菜沒有測量,都是「醬油繞一圈、糖一咪咪」這樣只有內行人才理解的說法,幾年下來雖然杓上功夫沒學到幾分,但是做頓晚餐還是可以的。

看著爸爸媽媽吃我做出來的洋蔥燒排骨、番茄牛肉湯、炒了在美國沒看過的菜,心裡滿滿的歉疚。

長年不在父母身邊的我,老是理直氣壯的秉持著「媽媽叫我照顧好自己就好」的生活,39歲了做飯給父母的次數就這麼一兩次。我真的好想問問那些在異鄉四、五十年的人,阿姨、孃孃或是任何一個落戶他鄉的人,到底要怎麼調適這樣的心情。到底,是否有對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rley  的頭像
    Shirley

    Shirley的魚是說院

    Shi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