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位於荃灣的公寓夜景。
15歲移民到美國後,和爸爸的相處就減少到數年一次。其實以前小時候因為爸爸的工作關係,相處時間本來就比較少。移民之後的憂鬱,對爸爸的陌生感,甚至讓我一度怨恨他,將我丟在這裡。長大後,慢慢的懂得去用心體諒,看到了爸爸在外奔波的辛勞和苦楚,即使嘴上難說出任何體貼的話,但是每次看到爸爸,我都忍不住傷心自責,為什麼,我不能分擔一點點爸爸的憂愁。
這次來香港三天,在爸爸的公寓住了兩個晚上。早上醒來睡在床上,聽到爸爸上班前的準備,在廚房裡面摸索的聲音,晚上和爸爸出去吃飯,看到爸爸因為糖尿病而局限的選擇。我都覺得好難過。一天早上看著爸爸去上班後,我發現了爸爸洗乾淨後晾在陽臺上的衣服,我忍不住哭了。我的爸爸,以前,媽媽會用埋怨無奈但是又似乎有些自豪的口氣形容著"是個少爺",以前連開水都難燒一次的爸爸,現在要自己洗衣服。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我無端的為爸爸委屈了起來。在離開的那天,我寫下了一些記事,然後哭到大頭的爸爸來接我的時候都尷尬的離開一陣子。
10月14日,早上8:55
爸爸去上班了,關上們後,我的眼淚就落了下來。在爸爸這個小小的單人公寓裡面住了兩天,看到爸爸簡單的生活,公寓內的呈設都是最基本的,沒有東西顯露出個人的喜好。早上聽到爸爸起床準備上班,晚上下班準備休息,一個人摸索著,有人在,他有人說話,沒人在,他就默默的做著,我一直想起小時候家裡熱鬧的情況。為什麼?為什麼呢?
年紀越長,擁有的東西越多,對自己的生活越期待,我就越忍不住去想,我堅持在距離家人那麼遙遠的地方生活著,到底對不對。我努力的去成就自己的生活,但是在逐漸失去了一些原本以為永遠不會消失的人事物之後,我常常問自己,到底我是得到更多還是失去更多。
我的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捨棄了一些他們曾經有的夢想,為了讓孩子能過好的日子,為了能讓孩子飛得很高很高,他們總是讓辛苦變成養份,心甘情願的期盼我們能開出比他們更美麗的花朵。那麼,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為我的父母,做出相同的取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