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哈利波特的第一本書正式出版,當時還在高中的我,並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雖然作者JK羅琳並沒有將此書視為童書創作,但是出版社在出版的時候卻很明顯的歸類在童書,或許因為如此,在當時的高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一直到我上大學後,室友玫瑰小姐在第四本書「火盃的考驗」出版前十分鐘,也就是半夜11點50分左右,到了24小時的Walmart,硬是在12點整開始發售時買到了書,我也莫明其妙的買了一本,但是一直沒有很積極的去讀。
2001年哈利波特的電影上映,我和朋友在大學城一起去觀賞了可愛的小哈利、妙麗、榮恩,被捲入了那奇妙的旅程。回家後,我開始慢慢的從第一本書讀起。不過奇特的是,小我7歲的表弟卻表現的興趣缺缺,當我問起他時候有看這個系列的書時,我的姨媽說那是小朋友的書。
2003年我從大學畢業,在姨媽家借住的兩個月內,我一口氣讀完了五本哈利波特。從移民美國之後,我從來沒有完整的讀完過一本英文原文小說,因為自己的英文能力不足,讀起原文書實在太緩慢,理解力也遲鈍,只有哈利波特,我以等不及的速度飛快的閱讀著,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從2001年小朋友們初次登場,都是10歲左右,哈利圓圓的臉配上圓圓的眼鏡,妙麗一頭捲髮,榮恩傻裡傻氣的表情,然後哈利變成了玫瑰小姐口中的「hot Harry」、妙麗變成神奇綠巨人的「hot girl」、榮恩則依舊是那個傻裡傻氣的榮恩。10年來,他們陪伴著我們成長、我們陪伴著他們成長,幾乎每年,我們都會等待著新電影的發表,討論著這些小朋友又成了什麼模樣,這次的電影會拍成什麼樣子,十年內,我們都沒有忘記或是中斷對這個故事的興趣。最後,終於到了結束的一天。
書完結了,電影當然也要完結。
雖然大部份的書迷都認為,電影沒有書精彩,也抱怨著電影忽略了許多細節,但是,我卻覺得,電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呈現。書的文字,包含了無邊無際的想像,看書的時候,我們眼睛看到的是字,但是傳達到我們腦袋裡面的卻是瑰麗的另一個世界,電影,當然無法完全表現出想像的世界。我不會對此有什麼不滿。
看最後一集,我當是和一群看著他們長大的小朋友道別。比他們好看的童星很多,演技比他們好的也很多,但是只有他們讓我覺得依依不捨,或許因為,每當我想起這個系列的電影時,我想到的不止是他們的十年,也是我的十年,那些電影不止是哈利的冒險,也包含了每部電影上映時,我那時的人生。每部電影都是不同的年紀,我都帶著不同的心情去觀賞。和他們道別,就好像也為自己的十年做個回顧一樣。
哈利波特的故事,到底歸類為什麼,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是一個真實世界所沒有的魔法世界,還是一個小男孩的冒險,或是一個孩子成長的記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友情,還是社會上存在的家庭暴力、群體壓力、同躋霸凌、種族歧視、種族滅絕、甚至愛情………。這不是一套童書,但是卻能提供給成長中的小朋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看到不同的事物和觀念。
我不是哈利的狂熱粉絲,到現在最後兩本書也還沒看完。但是我很喜歡這套能和讀者一起成長的故事。它黑暗的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殘忍和無奈,但是也樂觀的告訴我們勇氣和愛的價值。
要和哈利說再見,是多麼的難捨。但是他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是平行著,存在我們的空間裡,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他的魔法,他一直和我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