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大頭在一起,差不多要滿八年了。在這八年當中,不管是他的父母姐姐或是他的叔伯姑嬸,都見了數次面,但是到現在,對他的任何一個家人,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去稱呼。

我記得第一次和他的叔伯姑嬸們吃飯的時候,大頭的小姑姑,介紹長輩給我認識,然後不強迫但是很強烈的要我跟她一起叫「這是大伯、這是大伯母、這是……」,我保持著微笑,跟著一個一個稱呼的叫了一輪,心裡起了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為什麼我要叫這些我不認識的人「大伯、四伯、表姐……」?之後再次見面,我都搶先一步的在進門的時候就「哈囉哈囉,你們好」。叫人是基本禮貌,但是這算是我愚蠢的動物地域性發作嗎?我老是覺得,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什麼叔叔伯伯,並不是我的叔叔伯伯呀。如果我沒有要求你對著我的姨媽叫姨媽,為什麼我要對著你的伯母叫伯母。

這種彆扭的心態一直延伸到我見了大頭的父母。

臺灣的習慣,王小明的媽媽叫王媽媽、李小順的爸爸叫李爸爸,張大頭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應該叫張爸爸張媽媽? 錯,因為香港人不來這套,他們都是叫伯父伯母,就是瓊瑤電視劇裡面那樣叫「張伯父、張伯母」。

我和大頭父母一見面就是某年夏天,我不知道是沒工作還是放假,跟著大頭在他姐姐家住了一個星期。也就是我和他父母第一次見面就是一個星期的相處,第一天見面叫伯父伯母也就算了,要叫一個星期會不會太生疏?我心裡這麼想著。所以我試著叫了「張爸爸、張媽媽」,然後他們露出一點疑惑的表情,嗯~這不行,那到底該怎麼叫。心裡還在猶豫,一個星期倒也是飛快的過去了。我還是沒得到結論。

過了一兩年再次見面,在微笑相見的片刻,我心裡焦急的想著,要叫什麼,然後在那一秒鐘,我說了…………哈囉。

這是什麼?我打算就這麼一直哈囉下去嗎?大頭家是哈囉家庭嗎?

我真是個沒禮貌的小孩子。

我曾經很認真的和大頭說,反正我們不準備結婚,但是不能因為我們的決定而剝奪我們父母的期待,不如我們開始叫彼此的父母「爸爸媽媽」好了。這樣即使我們不結婚,他們還是能享有多一個女兒和多一個兒子的權利。

大頭說好呀。

然後…………我這個死小孩。講得那麼好聽。我根本叫不出口。

見面了只會傻笑,「哈囉、哈囉,你好不好呀」這樣哈啦,大頭的父母是我的朋友嗎?是買菜的客人嗎?是路人嗎?是博覽會來參觀的嗎?我是在哈囉個什麼勁呀。

即使事後因為錯失良機而懊惱不已,但是我也提不起勇氣再試一次了。老實說,大頭的媽媽長什麼樣子,我現在怎麼想都是很模糊,我怎麼去叫一個連全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太太「媽媽」。她就不是呀。

是不是一個沒禮貌的小孩。我自己都受不了我愚蠢的堅持和彆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rley  的頭像
    Shirley

    Shirley的魚是說院

    Shi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