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會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所以這部電影打敗阿凡達我覺得很應該,但是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因為我沒看。奧斯卡結束後,就趕快租回家,
DVD在電視機前面擺了兩天,一天又是一邊吃晚飯一邊看,片長算是長,超過兩個小時,我只看了20分鐘,覺得身體裡面的神經快斷了,跟大頭說不行了、先關掉吧,明天再繼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整部電影從一開始,就被緊繃的氣氛圍繞,我手緊緊揝著大頭的衣服,每一個鏡頭都讓我屏住呼吸,都覺得看見了死亡。
被派到中東戰區的士兵們,已經是身負重任,但是在這些士兵裡面又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工作是專門拆炸彈,戰區中的戰區,他們出去執行,每一次都是和熟悉的敵人翻牌,50–50,看這次誰走運。雖然是一個組,但是他們是沒有夥伴的,當他們走向那一個地方,不管是要翻找未知的炸彈還是已經被發現的炸彈,都必須是獨自一個人,都是一個人去面對。
整部電影是用類似documentary的方式拍攝, 但是不會覺得畫面凌亂,用這種方式拍攝,讓觀眾更有身歷其境的貼近感。演員們都是不知名的演員,除了節省成本外,也是為了讓觀眾不會去猜「誰會死或是誰不會死」。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個任務,拆彈組員原本還談笑自若的用拆彈機器人,但是機器人卡住了,沒辦法只好真人上陣,穿上重達一百磅的保護衣,拆彈人員慢慢的接近了炸彈可能據點,一陣翻找,最後找到了炸彈,但是這個任務是失敗,炸彈最後爆炸,拆彈士兵當場死亡。
看到這裡我早就把手上的晚餐放下來,感覺聽到的好像不是自己的呼吸而是影片中拆彈人員在安全帽下面的呼吸。而整部電影花了三天看完,都是讓人處在這樣的氣氛裡。
主角是一個很頹賴的美國大兵,很讓人討厭,但是他的工作能力卻很好。每次出勤都是帶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也不太配合組員,喜歡擅自行動、臨場發揮,沒事自己走到緊戒區找炸彈,要不然就是乾脆脫掉保護裝備,因為「要死就他X的死的舒服一點」。但是他幾乎每次都能把炸彈拆掉,全身而退。幾乎。 片中數次陷入險境,士兵們都儘量的發揮了平時訓練累積的意志力去克服,所謂的克服就是活著回到基地。有次因為魯莽而造成組員受傷,受傷的士兵呼天喊地的哭叫,和那些英雄片中鬥士們的勇猛大不相同,讓人忍不住被刺了一下般的醒悟,他們也是會痛會喊叫。
在那個地方,沒有什麼地方或是時間,是安全的,士兵們只要出了基地的鐵柵欄,就是危地,就沒有保護。當地的人都是仇視著他們,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當初的口號是什麼,對當地人來說他們都是入侵者。士兵們長途跋涉的去到那裡,他們熬著身體和精神,讓自己更能忍耐一點、更強壯一點、更警醒一點,都是為了活著。
戰爭已經很危險了,他們將自己投入仿彿是毒蛇猛獸坑的異國裡,其中的拆彈組更是將手深入狼口。是為了什麼?他們會痛,會感到徬惶,會覺得軟弱,會孤獨,會害怕,即使背上了保護套,他們也還是脆弱的,死亡到最後也還是得自己去面對。他們會不會問自己,為何而戰?什麼時候結束﹖還是,他們已經沒辦法去問了,問了,是否一切都會崩潰。
士兵回到家,面對真實的世界,卻帶給他們更大的疏離感。那麼多年的訓練和專注的工作,在現實的社會卻毫無用武之地,那些年間受到的辛苦,換得了什麼,連買一盒玉米片都能讓他茫然不知所措,那樣的空寂,是否比面對死亡還難受?
或許是的,所以士兵,最後回到了戰場,去實施他最明瞭的工作,他最熟悉的對手。或許不是不怕,而是,必須讓一切到最後都值得。
為什麼這部電影當初在美國票房淡到我甚至不知道有上映,因為這不是一部娛樂片。雖然是好萊塢電影,用了演員,但是卻如同記錄片一樣訴說著,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的人生選擇,他們在那樣的地方每天每天做出人生選擇。當我們以為,剪下導線的那一瞬間是決定的時刻,其實當他們走向目的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決定。
你永遠不能問身在戰爭的人,人生是什麼。